2020年10月15~18日,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年会在南京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苏省医师协会主办,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承办。江苏省医师协会会长郭兴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兰青、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名誉会长杨建平、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马正良致开幕辞。开幕式由顾小萍教授主持。
江苏省医师协会会长郭兴华致开幕辞,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包括麻醉科医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郭会长对麻醉学医师分会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肯定,指出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和危重症抢救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明确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推进麻醉等紧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麻醉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郭会长希望麻醉医师全体同仁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风险意识,抓好秋冬季疫情防控措施,同心协力,为推进我省麻醉医学发展共同努力。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兰青致辞肯定了麻醉医生在抗疫中的积极作用,麻醉学科已成为医院重要的平台科室,但麻醉医生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党中央高度重视麻醉学科的发展。省医师协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希望今后的工作中不光致力于提高麻醉医师的业务能力,也要关心麻醉医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方面。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教授线上致辞,他对在抗疫一线的麻醉学同仁表达敬意,并指出在所有科室中麻醉科应当是重症治疗的一线主力军,希望各级麻醉医生加强对重症治疗的重视。
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名誉会长杨建平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赞扬了分会致力于加强江苏省麻醉医生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维护麻醉科医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麻醉科医师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健康江苏做出贡献,相信今后在省医师协会的带领下,分会将取得更大成绩。
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马正良教授致辞欢迎各位线上线下的参会同道,感谢在疫情期间坚守在抗疫一线及工作岗位的各位江苏省麻醉医生。在国内外专家对江苏麻醉的关心及各级政府对江苏麻醉的支持下,过去三年内,协会开展了走基层精准帮扶、规培带教培训等工作,为健康江苏做出贡献。希望协会今后工作更上一层楼。
会议内容主要有:麻醉学医师年会讲座,2020第一期规范化培训师资带教培训班,麻醉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会,规培医师及带教老师病例比赛。
专家讲座
10月16日下午
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的授课题目是《三级医院“国考”与麻醉学科发展》。刘教授认为“国考”为麻醉学科发展和麻醉科为医院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提供了一个良机。麻醉学科应该在日间手术、麻醉门诊、无痛内镜、重症监护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同时要注意加强麻醉护士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加强麻醉科学研究。
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带来《我国麻醉学科疫后发展的思考》,认为目前麻醉学科临床麻醉方面有一定发展,但是在疼痛治疗和重症监护方面做的不够。今后的发展中需进行良好的顶层设计,在二级临床学科发展中应加强二级诊疗科目的建设,建设自己的门诊、病房及临床管理模式;要改变思想,加强内涵建设,建立一系列规范,加强技术发展,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还要注意人才队伍建设,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麻醉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级学科。
苏州大学神经研究所徐广银教授带来题为《慢性疼痛与表观调控》的讲座,通过肠激综合征的动物模型介绍了P2X7在内脏痛中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马虹教授进行了分享了《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推动麻醉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讲座。马虹教授重点解读了884号文件,主要包括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人力配备、医疗服务内容、设备设施、绩效指标等方面介绍了文件精神,为学科发展提出了目标和方向。
南京鼓楼医院马正良教授带来题为《加强麻醉学科的内涵建设》的讲座。
马正良教授指出,目前省内麻醉学科发展不平衡,内涵建设部完整,发展愿景和现状之间存在差距,另外科学研究缺少标志性的发展,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从拓宽医疗服务领域,加强科学研究,教学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几个方面加强学科建设。
江苏省人民医院丁正年教授带来《肾功能损害病人的麻醉》,从肾功能损伤患者的术前评估、麻醉管理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临床经验。
10月17日上午
第一会场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宋兴荣教授首先分享了《气管插管后损伤的防治》,主要介绍了气管插管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气管插管损伤和声带麻痹、环杓关节脱位、声门下狭窄、喉头水肿和声门下水肿等。针对这些问题,宋教授团队通过开发新的气管导管润滑剂减少气管导管的摩擦性和长时间带管的机化,有效的减轻了气管插管的损伤。
《中华麻醉学》编辑部主任彭云水教授分享了《科学家精神:建设麻醉强国的不竭动力》。彭教授向广大麻醉医师介绍了老一辈麻醉科学家如何发展麻醉学科,表达了老一辈麻醉学家对麻醉学能有今天这样发展的机会感到非常荣幸,也对麻醉学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新一代麻醉医师能发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奋斗精神,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曹君利教授分享了《关于我国麻醉学科科学研究现况的几点思考》,曹教授指出麻醉学科科研方面的进步和差距一样巨大,麻醉学科尚缺乏高被引论文、国家奖励、国家教学成果奖、以及标志性人才。主要问题包括:认为学科针对的临床问题存在先天不足;麻醉学科核心和重要科学问题尚需共识,对核心和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缺乏规模和深度;开展科学研究的模式尚需完善;崇尚科学研究的氛围尚待营造;麻醉学科科研后备人才的产出机制尚不完善。针对这些情况曹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为麻醉学科的发展提出很好的参考方向。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副院长徐军美教授分享了《羊水栓塞的发病真想究竟是什么》。徐教授首先介绍了羊水栓塞的发病率、发生条件、病理生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鉴别诊断介绍了羊水栓塞,同时介绍了羊水栓塞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思考,为羊水栓塞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南京鼓楼医院顾小萍教授分享了《麻醉视角下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顾教授介绍了术后镇痛发展的几个阶段,介绍了目前多模式镇痛的的药物使用,包括NSAIDs类药物、COX-2药物、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会场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王志萍教授分享了《麻醉护士队伍规范化建设思考》。王教授指出目前我们麻醉护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向。
南京市第一医院鲍红光教授分享了《南京市第一医院急性疼痛管理与加速外科康复之路》。鲍教授主要分享了南京市第一医院疼痛科病房建设的经验。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北分院朱伟院长分享了《液体治疗的思考》。分享了容量治疗的医院、目的、液体的选择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容量治疗的评估、时机、液体的选择和监测进展。
苏北人民医院高巨教授分享了《围术期肺部超声:如何理念与实践结合》。高主任主要介绍了肺部超声的主要征象及临床意义,结合实例分享了重症肺部超声的应用。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宋杰教授分享了《麻醉中呼出气冷凝液检测的意义》。宋主任介绍了团队通过对麻醉中呼出气冷凝的分析对不同肺部疾病以及肺损伤的研究成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军教授分享了《重症医学,AICU建设与发展体会》。杨教授分享了本院麻醉学科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转变中在学科建设,包括科研教学、重症医学和AICU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
第三会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带来《老年高危患者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王教授介绍了老年高危患者麻醉与围术期管理原则,指出应当维持术前长期建立的内环境稳态和代偿状态,加速老年高危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哈尔滨医科大学李文志教授带来《围术期低血压的危害》,首先介绍了血压的来源、临床意义、麻醉后低血压的原因、危害、预后,随后介绍了低血压的防治。
大连医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德峰教授介绍了《ERAS理念下围术期体温管理》。介绍了ERAS的理念以及体内产热和热损失、麻醉下热损失的机制、麻醉后体温再分配,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原因、危害以及基于低温程度分级保温的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韩如泉教授带来了《新型口服抗凝药围术期管理》。韩教授通过一例口服达比加群的患者介绍了口服抗凝药围术期管理的要点。
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带来《ERAS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管理》。董教授结合指南和临床工作介绍了麻醉对实现ERAS目标的作用,主要是术前禁食、疼痛治疗、术后恢复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李天佐教授带来《ENT手术麻醉的核心问题》,从术前气道评估、诱导后插管前出现的紧急气道的管理,各种插管方式的使用,术中共享气道问题,术后恢复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第四会场
中南大学湘雅麻醉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湖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郭曲练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再看产科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的专题讲座,细致为我们讲解了产科麻醉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机制,并基于研究和临床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建议,对我们日后产科麻醉工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会长、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疼痛委员会委员俞卫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脊髓-延髓”间门控疼痛的新环路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疼痛学说的发展历史,从机制上分析了目前疼痛研究的进展,内容丰富多彩,将复杂晦涩的疼痛产生及传导原理深入浅出的剖析出来,对我们后续的基础研究工作具有极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学研究所副所长、麻醉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陈向东教授结合麻醉临床实践,与我们分享了关于麻醉药物作用的几个现象的思考,通过对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对比,详细分析了不同麻醉药物的作用特点,并纵向发掘从基因水平分析不同麻醉药作用机制,为精准麻醉用药方案指明了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Mol Pain》杂志编委和中文版主编、《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副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常务编委郭曲练王英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全麻深度和预后的关系》的专题讲座,细致为我们讲解了全麻深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我们日后麻醉工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及SICU科主任、兼任五官科麻醉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王月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肥胖病人腹腔镜下胃减容术麻醉风险评估及管理》的讲座,详细介绍了肥胖病人腹腔镜下胃减容手术的麻醉过程,并总结出围术期相关注意事项,对我们的麻醉工作具有极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编委倪新莉教授结合麻醉临床实践,与我们分享了围术前医源性器官功能损害的防治,为我们减少围术期医源性器官损害指明了方向。
17日下午
第一会场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孙建宏教授分享了《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孙教授介绍了术后急性疼痛的现状、机制、对病人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随后介绍了多模式镇痛的药物和方法,以及在实施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熊利泽教授带来《冲破自我束缚,实现麻醉学科跨越发展》。熊教授回顾了麻醉医学发展的几个里程碑,介绍了一下勇于改革创新的实例,鼓励大家要有想法、有梦想,有担当,改变麻醉学科的现状,创造美好的未来。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嵇富海教授分享了《如何开展临床研究?》,结合实例从实验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向大家介绍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何进行临床研究。
泰州市人民医院孙灿林教授分享了《多学科围术期气道管理》。孙教授结合多部指南,介绍了围术期气道管理与术后气道以及肺部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从术前、术中、术后的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南京市第一医院史宏伟教授带来《围术期急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介绍了围术期急性心衰的识别、诊断以及治疗的新理念,介绍了超声在急性心衰中的应用。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张利东教授介绍了《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几点思考》介绍了脓毒症定义和诊断,介绍了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气管并发症、围术期管理的要点。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带来《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的临床应用》。介绍了PetCO2监测的原理,监测的意义,正常以及异常CO2波形形成原因和临床意义。
第二会场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邵东华教授带来《保留自主呼吸的胸腔镜手术麻醉管理》。介绍了背景、发展,术前准备、麻醉管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红教授带来《术中人工气胸与我们的对策》。结合病例介绍了人工气胸的实施方法,对患者的影响以及围术期管理要点。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阚明秀教授介绍了《认识脊柱内镜手术并发症——类脊髓高压综合征》。介绍了脊柱内镜手术的并发症,重点介绍了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江苏省肿瘤医院顾连兵教授介绍了《肺癌手术麻醉质控关注点》,包括术前肺功能指标的解读,体位、术中呼吸管理的要点、体温保护等不同方面的注意事项。
江苏省人民医院刘存明教授介绍了《羊水栓塞》。介绍了羊水栓塞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症状、相关检查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并分享了一例羊水栓塞的救治过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尹宁教授带来《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麻醉处理》。从患者的病史及术前评估、处理原则以及不同心脏病的管理要点进行了介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孙杰教授分享《关注围手术期的收缩压》。主要介绍麻醉患者和清醒患者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那个更重要的不同论点。
第三会场
江苏省人民医院钱燕宁教授介绍了《PND与脑健康,麻醉新征程》。介绍了PND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文献进展。
江苏省中医院郑曼教授介绍了《针灸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时机与意义》。主要介绍了针灸在围手术期应用的几个方面,包括疼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
江苏省中医院崔苏扬教授分享了《高龄合并不同夹杂症患者髋部骨折手术麻醉方法的个体化选择与实施》。结合实例分享了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米卫东教授分享了《落实文件精神,推动学科发展》。介绍了目前麻醉学科和麻醉医生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出台的关于麻醉科医疗服务的相关文件,指出了麻醉学科需要改进的方面。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辑部万茹教授分享了《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为大家介绍了论文投稿过程中包括选题和设计、实施、统计、撰写、投稿以及修回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段满林教授分享了《苏醒期高血压危象的防治》。段教授结合一例病例的处理介绍了苏醒期高血压危象的表现、原因、流行病学、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知识。
徐州市中心医院王立伟教授分享了《ECMO在严重气道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严重气道狭窄患者的通气策略和麻醉管理是麻醉医生面临的挑战,王教授结合指南和实践经验介绍了ECOM在严重气道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李金玉教授分享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分享了膝关节置换的术前评估、麻醉选择、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和进展。
第四会场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赵晶教授进行了关于《全国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流行病学调查》的讲座,为我们分析了目前国内围术期过敏反应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麻醉中过敏反应的鉴别及判断提供思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麻醉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娩镇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分娩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沈晓凤教授分享了关于分娩镇痛管理的知识,从分娩镇痛的评估、准备、实施及管理等环系统阐述了分娩镇痛中的注意点到及如何规范操作,为产科麻醉医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江苏省儿童医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主任、《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费建教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重点为我们讲解了镇痛中的作用,与当前国际热点相结合,费主任分析了在婴幼儿ERAS中麻醉医生的主要任务及作用,强调了完善的术后镇痛对婴幼儿的意义,并就镇痛药物的选择做了大篇幅汇报,值得同仁借鉴。
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市肿瘤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殷国平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妊娠期肝病的围术期管理》,殷教授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对这一临床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为此类患者的手术麻醉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临床方案。
江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委员陈建庆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围术期急性疼痛相关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疼痛学说的发展历史,从机制上分析了围术期急性疼痛研究的进展,内容丰富多彩,对我们后续的疼痛研究工作具有极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南京鼓楼医院麻醉科重症医学组组长周路阳教授分享了《一例围术期心肌病的病例讨论》,内容真实可靠,令人深思,为麻醉中心肌病的鉴别及判断提供思路。
扬州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陆康生教授分享的题目是《药学视角下烧伤患者的镇痛管理》,陆教授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对这一临床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为此类患者的麻醉镇痛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临床方案。
2020第一期规范化培训师资带教培训班
师资带教培训班于10月15~16日举行,共有来自省内不同规培基地的122名规培带教老师参加培训,曾因明、杨建平、马正良、顾小萍、丁正年等省内专家授课。
麻醉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会
麻醉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会于10月16日上午举行,与会专家就规范化培训中遇到的问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主要讨论了在进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以及规培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规培医师病例比赛
规培带教老师病例比赛决赛于10月18日上午举行,共有9名选手进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优胜奖六名。
二等奖 一等奖 三等奖
规培带教老师病例比赛
规培带教老师病例比赛决赛于10月18日上午举行,共有8名选手进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优胜奖五名。
麻醉最美逆行者颁奖典礼
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战中,江苏省麻醉同仁恪守使命,奔赴抗疫一线,彰显了新时代麻醉学科的责任与担当。本次会议邀请曾奋战在抗疫一线江苏省麻醉医护人员代表参会,并颁发“麻醉最美逆行者”奖。
闭幕式
闭幕式由嵇富海教授主持,丁正年教授致辞祝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感谢省内外授课专家和工作人员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麻醉学医师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为广大医师服务,为江苏麻醉事业添砖加瓦。
(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