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登陆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用户名或密码不能为空!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年会动态】2022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暨恶性血液病精准诊疗新进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会议在线上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5日 15:08

2022年11月11至12日,由江苏省医师协会、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承办的“2022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暨恶性血液病精准诊疗新进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在线上顺利举办。本届年会以“临床导向,聚焦前沿,转化创新”为主题,旨在交流血液病领域的最新临床动态,共同提高血液病诊治水平。
 

会 前 会
 

11月11日的会前会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主任葛峥教授主持,由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教授作开场致辞。随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卢绪章教授分享了“免疫组NGS技术在血液肿瘤的应用”,他详细介绍了免疫组Ig-TCR NGS技术在检测血液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方面的应用。无锡市人民医院周新教授分享了“首次复发/难治MM患者的治疗选择”,结合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指出了以卡菲佐米为代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PIs)联合方案可为首次复发/难治MM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顾伟英教授分享了“CML治疗中早期TKI转换的重要意义”,介绍了CML治疗中早期TKI转换为患者带来的获益及氟马替尼治疗经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治疗未达最佳反应的CML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结果显示整体疗效改善,安全性良好。











开 幕 致 辞

11月12日,江苏省医师协会会长郭兴华、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徐开林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院士及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建勇教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欧阳建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陈宝安教授作开幕致辞。年会在执行主席葛峥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几位教授共同表示:“随着2030健康中国发展计划的推进,血液科也在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本次大会大咖云集,学术水平高,内容丰富,涉及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分子生物学、骨髓移植、细胞治疗等热点领域,希望各位与会者收获满满,提高血液病诊治水平,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徐开林教授首先带来《关于嵌合抗原受体T(CAR-T)研究的学术理念分享》的讲座。针对CAR-T治疗中远期疗效不理想、安全性、CAR-T对肝肾功能的影响、CAR-T对体液免疫重建的影响等临床科学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徐教授基于临床研究结果及详实的数据进行了分享,并提出了关于CAR-T后续发展的更多建设性问题。
 

 
李建勇教授分享了《关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诊疗进展》的讲座。李教授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第五版血液肿瘤分类标准出发,介绍了CLL/SLL的诊断及关键预后指标,并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及临床病例介绍了一线治疗中BTKi、化学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等方案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基于BTKi的联合方案的未来探索方向。
 

 
欧阳建教授分享了《胚系易感相关髓系肿瘤的研究进展》的讲座。作为一种新近定义的疾病,目前学界对于胚系易感相关髓系肿瘤的认识还处于较初级阶段,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探索其发病机制、高危人群的鉴别及监控、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选择、包含移植并发症在内的治疗反应特点、如何进一步精准诊断/治疗等。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分享了《髓系/淋系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MLN-TK)的诊断和治疗》的讲座。陈苏宁教授首先介绍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定义、分类、诊断流程及标准以及治疗手段,随后基于WHO相关指南及多个真实世界病例介绍了MLN-TK的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MLN-TK的诊断需要结合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并尽可能多的收集患者检测结果,治疗则有赖于新诊断技术的革新、多种综合治疗手段及新药的研发。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红教授分享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淋巴瘤的相关进展》的讲座。刘红教授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定义、分型及发病机制出发,介绍了淋巴瘤并发AIHA的机制、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手段,指出迅速脱离接触病因,控制原发病才是AIHA的核心治疗手段,此外,她针对AIHA的支持治疗、激素治疗、外科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的剂量、方法及临床管理也进行了介绍。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振宇教授介绍了《通过GPRC5D靶点CAR-T治疗R/R多发性骨髓瘤(R/R MM)的研究进展》的讲座。李振宇教授首先结合临床研究介绍了R/R MM的治疗现状,他指出,GPRC5D的mRNA在MM细胞系中高度表达,而与BCMA表达无关,使得抗GPRC5D CAR-T细胞成为抗BCMA治疗复发后的替代疗法,针对该靶点的CAR-T临床研究已经初步取得成果,期待后续更进一步的探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卫教授分享了《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诊治进展》的讲座。她强调,AITL作为一种独特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亚型,其以克隆性T细胞浸润和显著的新生血管为特征,目前前瞻性探索中基于患者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CRP和β2-MG的AITL评分系统有望成为预后预测工具,而基于精准检测的分子特征将有望指导其靶向治疗,现有治疗方案中CHOP化疗方案疗效欠佳,有条件应考虑一线ASCT,大多数新药都仍需进一步探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分享了《对于MM患者首次复发的治疗决策思考》的讲座。她表示,过去二十年间,小分子药物Pls和免疫调节药物(IMiDS)已经成为MM治疗的基石,但对于耐药问题,临床上仍亟需解决方案,免疫治疗的出现显著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其中,作用于重要靶点CD38的达雷妥尤单抗与其他药物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目前,达雷妥尤单抗已经上市且进入医保目录,并得到权威指南的推荐。相关研究指出,越早线将达雷妥尤单抗介入将有望为患者带来更高的MRD阴性率与更长的生存。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许景艳教授分享了《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进展》的讲座。她介绍,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具有较差的预后。近数十年来,以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为核心的治疗方案成为DLBCL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其疗效在真实世界得到充分验证,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R-CHOP等方案中面临的挑战,维泊妥珠单抗(Pola)的加入或成为破局关键。相关临床研究证实,Pola的引入带来了令人惊艳的结果,并可为高危DLBCL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趋势,目前已得到指南推荐,未来有望为多类型治疗失败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分享了《CAR-T治疗R/R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各类常用靶点》的讲座。近年来CAR-T疗法发展迅速,在AML治疗中取得初步进展,唐晓文教授介绍了常用的CLL1/CD33、CLL1、CD7、CD38、CD19等靶点的临床研究进展,并针对CAR-T治疗AML目前所面对的CAR-T功能失活、CAR-T细胞扩增不良及体内停留时间过短、CAR-T细胞毒性、肿瘤抗原逃逸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等挑战提出了CAR-T治疗AML的优化思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兵教授分享了《细胞遗传学高危(HR)MM的一线治疗进展》的讲座。她指出,HRMM预后较差,当前临床上对于高危的定义也尚未统一,HRMM的治疗目标为MRD阴性,延长生存,目前各大指南推荐治疗方案也同样未统一。对于适合移植的HRMM,可通过诱导+巩固治疗、双次移植、Pls和IMiDS维持治疗改善MRD阴性率,延长生存,而对于不适宜移植的HRMM,含CD38单抗或卡菲佐米方案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有助于患者应答率的提高,仍期待CAR-T等创新治疗手段的进一步探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陈宝安教授分享了《转化创新在医学中的应用》的讲座。陈宝安教授从AML的基因特征出发,介绍了医学智慧数字化产品MedBrain平台对临床医生的帮助。
 

 
葛峥教授分享了《关于AML治疗中热点问题的相关讨论》的讲座。基于临床研究结果,她深入探讨了AML初治患者诱导治疗的选择、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挑战和策略、新型小分子药物单药和联合用药方案、脂质体药物的应用等热点问题,目前多项新型药物及其联合方案的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期待其后续带来更多令人振奋的结果。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钱军教授分享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和预后研究的进展》的讲座。MDS的诊断随着技术的更新及研究的深入也在发生着变化,钱军教授介绍了各类关键MDS亚型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特征,并结合真实病例介绍了对其预后评估的关键指标,强调未来IPSS-M预后分型将成为MDS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炳宗教授分享了《在今年EHA与ASCO上关于霍奇金淋巴瘤(HL)的诊治进展》的讲座。他介绍,预后方面,所有阶段的HL患者在短期ABVD后PET3调整治疗具有一定价值,而LNG与MLR在PET指导治疗的HL中仍有预后价值。一线治疗方面,A+AVD可作为初治晚期cHL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而BV联合AVE-PC可作为高危儿童cHL的新型一线标准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HL一线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复发难治方面,对于ASCT治疗前后也有新进展,抗LAG-3和CD25-ADC在R/R 中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亮教授分享《了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BTK&BTKi与B细胞肿瘤治疗的相关进展》的讲座。随着对XLA认识的不断加深,BTK开始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于亮教授介绍了BTK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BTKi对患者临床获益的改善,并介绍了针对BTKi伊布替尼耐药后的多种TKI的研究进展及伊布替尼的联合治疗方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分享了《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研究进展》的讲座。PTR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影响总体生存、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韩悦教授分别介绍了可能导致PTR的非免疫因素如发热、感染、血栓、DIC、出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以及可能导致PTR的免疫因素如血小板同种异体抗体的作用机制及其他不同药物通过免疫介导的PTR,并强调了对PTR的干预措施。
 


闭 幕 致 辞
 

大会临近尾声,在陈宝安教授与葛峥教授的主持中,徐开林会长进行了总结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历经一天半的时间圆满画上句号,会议内容丰富,学术讲座各具特色,涵盖多个热点血液病领域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会议组织出色,安排细致,再度感谢各界对于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供稿)